襄阳网讯?(记者 张思梅)2012年底,龙街菜市场作为襄阳市首家标准化农贸市场开门迎客,可仅过了半年,市场内大面积摊位闲置,经营遇冷。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经过调整,今年元旦,新龙街菜市场“农改超”后正式开业,开业首日就有了5万元的交易额。
开业半年中
200多个摊位只有10余家正常营业
2012年12月18日,龙街大市场作为全市首家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标准化菜市场隆重开业。该菜市场位于襄州区联山路与黄湾路交会处,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摊位200多个。
标准化菜市场的要求很高,相较于传统农贸市场,大到配套设施、装潢情况,小到经营菜类都有要求。市场采取“摊位租赁+物业服务”的模式,前期的筹备工作十分顺利。用市场管理负责人谢磊的话说,“200多个摊位的招商只花了10天,大家都很看好”。
然而,开业后没多久,市场内各摊位的生意都比较冷清。
不少菜贩反映,虽然市场一年的摊位费也才400元,但每天进的卖不动,收不回成本。一些菜贩们宁愿在马路市场“打游击”,也不愿回市场。半年不到,市场内呈现出大面积摊位空置的现象,每天正常营业的摊位也就10余家。市区首家标准化经营的龙街菜市场陷入困境。
为何标准化菜市场“叫好不叫座”?谢磊分析,市民买菜所考虑的决定性因素是价格,标准菜市周边摊贩占道经营,市场内价格优势不明显;与传统农贸市场长安市场仅一路之隔,居民对龙街市场需要一个接受周期,但菜贩只注重眼前利益,流失了不少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客源的减少又会使得菜贩撤出,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经营遇冷。
采用“农改超”模式
新龙街菜市场开业当天有5万元交易额
如何改变标准化菜市场经营遇冷的现状?市场管理方向菜贩、市民以及附近传统农贸市场做了大量市场调查。最终,在襄州区商务局建议下,市场管理方决定转变,启动“农改超”的管理模式。
今年元旦,新龙街菜市场作为襄州区首家“农改超”管理模式的菜市场正式开业。开业首天,新龙街菜市场就有了5万元的交易额。
昨日上午,记者看到,改造后的龙街菜市场环境很好,区域划分清清楚楚,所有货物明码标价,统一收银。蔬菜区、豆制品区和禽肉区占了整体营业面积的一半以上。消防、公厕、通风、废弃物处理、临时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没有了传统农贸市场的嘈杂、脏乱以及讨价还价、缺斤少两的情形。
与之前的标准化菜市场不同的是,新龙街菜市场在管理方面采取的是统一标志、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四统一”的连锁经营方式。
如今,市场里的所有蔬菜都直接来自种植基地,省去了中间环节,统一采购、配货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关,每天对蔬菜农残等进行检测并公示。保证蔬菜的新鲜直供,降低成本,让市民能够买到便宜、放心菜。
市场管理负责人谢磊介绍,菜市场超市化,从表面看是实行明码标价、统一收银,提供冬暖夏凉的购物环境等,但其根本是使菜市场公司化经营,由企业规范管理,统一合理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菜市场单纯卖“商品”转变为“生鲜超市”卖“商品+服务”。
为留住顾客同种菜品一般便宜3毛左右
襄州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传统农贸市场升级提档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运作阶段,仍然存在一定难题。
昨日,记者在该市场采访了多名买菜市民。他们表示,环境比以往好了很多,菜品也很齐全,加上市场内还售卖部分日常用品,基本上他们能一站购买到位。
市民虽然满意了,但谢磊却还是高兴不起来。他说,尽管如今大家开始重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但短时间内,要市民花更多的钱去买每日必需的小菜,恐怕他们还是会有所犹豫。因此,市民进不进菜场,关键还是要看价格。为此,他们压低了售价,同种菜品一般便宜3毛左右。“长安市场卖1块,我们这卖7毛。”谢磊说。
市场日常的成本支出很高,但市场的利润很低。两者如何平衡,市场管理方也在一边管理一边摸索。
即便如此,谢磊还是对新龙街菜市场充满信心。他表示,公司看中的是“农改超”日后的发展前景,时刻关心老百姓的菜篮子问题。这其中还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协调监管。
避免重蹈覆辙创立农产品品牌
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让新龙街菜市场健康生存下去,成了当下市场管理方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对此,记者采访了襄州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
他表示,“农改超”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产品上游,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目前农产品生产进入了一个相对过剩的时期,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根本办法是实现农业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创立农产品品牌。同时,现代化、规范化的销售形式在解除人们对“餐桌污染”的担心、提升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信心方面具有传统集贸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龙街菜市场可以加大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向本市一些着名的粮油和农副产品品牌招商,合作共赢。
- END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