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农贸市场在中国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心中都会展现一幅人流拥挤、地面积水、垃圾随处可见的“影像”。在中国社会经济体质改革开放发展以来,中国式的农贸市场一直存在着市场硬件落后、市场管理不到位、市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进,政府对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如何摆脱农贸市场在老百姓心中的老印象,成了政府民生工程中的重要项目。
为了改善环境,提高菜市场质量,有效规范市场,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创新思路,大力探索有效途径,其中农贸市场超市化是当前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过程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及方法。本文从当前农贸市场经营模式出发,结合市场现存问题,对农贸市场超市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当前农贸市场状态
1、当前农贸市场经营模式
(1)传统的菜市场:
传统的菜市场按举办者来划分主要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政府举办;二是企业举办;三是个人或个人合伙举办;四是乡镇、街道、村级兴办;五则是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
五个形式中,除去政府举办的市场有一定的规模,管理也较为规范外,其余几种都存在市场常见的所有问题,特别是马路市场。
(2)档次高规模大的超市:
以麦德龙、好又多、家乐福、新一佳等开展生鲜农副产品销售区的大超市为主要代表,它们环境优雅、管理规范、品质保障,满足了居民高档次农副产品的日常需求。
但这种大型超市一般存在着地理位置靠近城市人流密集区,超市中的生鲜产品价格也比外在的农贸市场高。这种超市并不能满足当前老百姓对农贸市场的需求。
(3)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市场内有大量的农副产品货源,用以批发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是连接着生产基地与零售经营户的桥梁。
(4)个体和连锁型的小超市:
这类市场目前数量并不多,以水果与副食经营为主,生鲜的超市为数还非常少。
2、当前农贸市场建设类型
当前农贸市场的开发主要有:单独开发、农贸市场+住宅、农贸市场+超市、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等几种模式。而如今存在的农贸市场多为单独开发、功能单一的农贸市场。而现今所存在的农贸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设类型:
(1)马路市场
经营者既不进市场,也不进店铺,占道为市,当街交易,这种以道路为载体的经营 方式所形成的集市,俗称其为“马路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建设的滞后是该类形市场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马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是对现有农贸市场网点的补充。但马路市场不能保证市场所售食品的安全,对超市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棚顶市场
棚顶市场是指在独立用地内建设的、以棚架覆盖的、四周无维护设施的简易农贸市场。棚顶市场多为临时建筑,整体建筑质量较差,市场内的经营环境也差。而市场内部的环境对食品的安全有着很重大的影响。
(3)室内市场
室内市场是独立用地内建设的,建筑质量较好的农贸市场。
(4)生鲜超市即“农改超”后的农贸市场
生鲜超市在商品结构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但在保鲜技术和冷藏冷冻技术上要求高,现场加工比重大。
3、农贸市场现存问题
农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淘汰了马路市场,经历了从棚顶市场到柜台市场和封闭市场的沿革,目前多为柜台式和封闭式农贸市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消费者开始对传统农贸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农贸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日益突现:
(一)传统的农贸市场绝大部分是由政府、街道举办,规划建设滞后性较明显。往往是小区已建成,农村已改造,群众已自发形成交易场所后再规划建造,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建筑结构简易,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档次的提升。
(二)传统的农贸市场大多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建成,档次低,虽经不断的改造,市场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但市场内摊位众多、总给人以“脏、乱、差”的感觉,在硬件上无法与明亮洁净、还播放一点悠扬轻音乐的超市相提并论。
(三)传统的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有的甚至仍只限于提供场地、收管理费这样简单的经营模式,交易条件差,商品质量难以保障。
这些农贸市场原先大部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日常管理工作,工商部门管办脱钩后,市场举办者多为政府部门所属的国有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好市场举办者的责任,管理过程中,行政色彩浓,强制措施多,围绕政府的号召进行突击整治多,对市场内众多经营户的经营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办法。经营户混杂,经营的商品进货渠道广、杂,商品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农改超”的可行性分析
1、市场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内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特点中可以看出,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农贸市场经营环境的档次必定越来越高,市场设备必定越来越齐全,产品加工程度必定越来越高,如此农贸市场的未来将与生鲜超市走得越来越近。
我国当前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遇到过,而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对策都是将农贸市场改造成超市经营,可见超市化是农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80%的肉菜等新鲜食品消费来自超市。“生鲜超市”是农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改超”发展的阻力
“生鲜超市”以其干净卫生的购物环境、安全放心的商品品质及配送渠道,也正在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农改超”是国家改进“菜篮子”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大部分城市盲目兴起的“农改超”热潮并没有达到欲求结果,反而使参与的企业陷入亏损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鲜超市的的经营处于价格劣势。在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街道,价格是影响人们购特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农贸市场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
(2)支撑生鲜超市经营所依赖的产业体系目前在我国仍极不完善。农贸市场超市化基本都是在农副产品基地和配送中心体系完善之后,或与之同步的。建立完善的配送中心体系是生鲜超市突破价格障碍的最有效手段。这要求农业生产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和农产品实现标准经,但我国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远没达到这一水平。
(3)经济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现阶段“农改超”基本都是由政府推动的结果,由政府投资对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再租赁给社会企业经营。
这种投资在当前生鲜超市经营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很难收回,同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相对经济投入来说不成比例。改造成生鲜超市后,需要比农贸市场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或者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4)生鲜超市品种多样性、灵活性。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的不足。超市的集中流通,统一规模经营的动作方式使得它的市场反应比较慢,难以很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农贸市场在这些方面具有独有的优越性。
(5)“农改超”可能造成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农贸市场及其相关行业吸附着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而“农改超”势必会直接导致巨大的失业港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
以上五点是我国农改超遇到的最大阻力。其中缺乏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导致现在农副产品超市化进程缓慢的最主要制约要素。
三、新农贸探路人李工认为,农贸市场超市化发展有三个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经营环境超市化。
是指是在保留现有农贸市场的经营模式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制订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对农贸市场内外环境进行改造。
这个阶段的发行有四大重要任务:
第一是要完善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
第二是对农贸市场的建筑进行改造与美化;
第三是场内设备条件的发改善,具体光照、通风、排水等设备的加设及使用;
最后就是要提高农贸市场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行业规范的制订和监管手段的加强,使农贸市场的经营规范化、制度化。
“农加超”的模式以较少的代价改善了市场的经营环境,其保留原有的经营户有助于市场的稳定,还有利于商户经营观念与居民生活习惯的转变。这种经营模式投入少,见效快,是超市起步阶段或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开展阶段比较稳妥的办法。
2、第二阶段:经营模式为“农+超”。截止2020年杭州已经完成第三轮农贸市场改造,而同样是新一线城市的成都或者西安,农贸市场从室外到室内、从露天钢结构大棚到室内购物空间的迁移,第一轮整体改造都没还有正式启动和完成,谈农改超还为时尚早。
根据我个人多年项目实操经验,比较接地气的是“农+超”模式,即生鲜市场+日用百货超市两大业态,有这样一个过度时期,一方面是消费者能适应和接受,另外一方面是还要解决大量农副产品从业者的工作与生存问题。
3、第三阶段:经营模式为“农改超”。是完成农贸市场向超市的升级改造的阶段,这是在第一、第二阶段改造完成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进行的。
此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已能够支持全面的超市化,居民也能接受超市的经营模式,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第一第二阶段改造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建筑,完善原有的设备体系,将经营模式升级为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的超市模式,完成超市化的全面终极改造。
2002年起广州市露天农贸市场改建为超市80家左右,“农改超”进入实际运作阶段后, 种种矛盾、阻力接踵而来。 武汉、福州、杭州、苏州等城市 “农改超”也显现出许多困难,有的已经停止改建,至此,农改超在全国已经停止实施。
要实现完全的农改超,内外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欢迎加微信探讨交流农贸市场运营模式!
评论